●水東日記卷二十四
釋老侮孔子圖
熊天慵修大成殿記
清風嶺碑
史官以心術為本
李安成十九首註
正統辨
東里寧國府學記
高元之變離騷
魏國公臨喪有禮
○釋老侮孔子圖
宋理宗朝巨璫有侮吾夫子者,令馬遠畫一佛,中坐老子,側立孔子問禮於前,俾江古心子遠贊之,子遠立成曰:「釋迦趺坐,老聃傍睨。惟吾夫子,絕倒在地。」張篠庵初登第,施狀元槃一日出釋老侮孔子圖,即口占云:「釋老倡狂侮大儒,書生為爾發長吁。不知過宋圍匡日,還似於今畫裏無?」又曰:「拂鬚揮鼻彼何人,放誕能無愧此身。名教萬年齊日月,須知魯國一儒真。」蓋亦相題游戲云耳。
○熊天慵修大成殿記
豫章熊天慵先生,二百年前江右大儒也。其遺文世不多見,偶見其重修廣州路學大成殿記一篇,其辭曰:
「皇元混一海宇,南訖海外,咸暨聲教。廣為南海一都會,肅政廉訪司、宣慰元帥府所親蒞,皆以敬教勸學為第一義,於是禮殿壯麗甲於南方。元貞初嘗一修之,速成苟簡,遄底蠹圯,勢不得不改作。乃相與謀,鑒前欲速,圖後可久,因沒官巨材,復買其半以足用,凡買磚甓礎石諸物,悉從市賈,工匠夫役皆顧募。廉訪使朵兒只卜公天璋創其始,副使迭列思八公成其終,副使李公德厚,僉事張公世榮、范公致毅、撒里蠻公,經歷董邦用,知事王淑,照磨戴從龍衆史,協心同力,帥府以副帥王公從政董其事,帥幕穆齊英、佐史周南、梁晟從副帥日至督視。材必堅良,工必精緻。廟殿經始於丁巳之春,塐像肇作於丁巳之冬,而畢成於戊午之秋。儀門廊廡,新與廟稱。凡用匠以工計者二萬,役夫倍之;鈔中統以貫計者六萬,米以石計者四百。其半取於贍士之餘,其半有司徵布以給之。物無疆賈,民無橫役,財無濫用;對聖賢而無愧,勒金石而可書。教授陳學禮殫其心力,迄用有成,述其始末,書來請記於熊朋來,且曰:『昔廉訪李公致道構尊經閣,余公璉新明倫堂,今使者歸侵疆,覈隱租,購羣書,明載籍。於是教養悉備,廣學固有,春秋祭樂,今創二亭,前曰思敬,後曰正德,以為肄樂之所,幸併書之。』余之為瑟譜也,蓋閱諸學之譜而正其訛,酌獻之曲,必按月律,江廣諸郡多用之。因其來請,授以藏諸書閣,肄樂則按譜取聲,奏諸新殿,尚其足以招和氣之祥,而蒙斯文之福。且夫聖人道高德厚,教化無窮,與天地參而四時同,宗廟之美,百官之富,遊聖門者猶曰不可見,豈比異端以殿宇之雄為誇美哉!特為禮樂之官,任民社之寄者,舍是無以見奉詔之勤。吾誦其詩,讀其書,洋洋在上,如親見之矣。皇明方耀,科舉肇興,雖嶺海如在殿陛前,人物粵產不多見,見必奇傑,必有應文運而起於南海之濱者。延祐六年正月日,豫章前進士熊朋來撰。」
○清風嶺碑
王婦者,夫家臨海人。至元十三年,王師南下,王婦夫舅姑俱被執師中。千夫將見王美麗,乃盡殺其舅姑與夫,而欲私之,王婦憤痛即自殺,千夫奪輓不得死,責俘囚婦人雜守之。婦欲死不得間,自念當被污,即佯曰:「若殺我舅姑與夫,而求私我,所為妻妾我者,欲我終善事主君也。我舅姑與夫死,而我不為之衰,是不天也。不天,君焉用我為?願請為服期月。若不聽我,我終死爾,不能為若妻也。」千夫畏其不難死,許之,然愈益置守。明年春,師還,挈行至剡水上。守者信之滋,益懈。過清風嶺,婦仰天竊嘆曰:「我知所以死矣。」乃齧拇指出血,寫口占詩山石上,已,南鄉望哭,自投崖下以死。或視血,則漬山石間,已盡化為石。天且陰雨,復見血墳起如始日。當是時,后妃嬪媛不死之,三公九卿不死之,郡國守邊大吏不死之,而貞婦獨守死,下從舅姑與夫,獨何仁也。夫人秉彝之性靡不有,乃匹夫匹婦出之,遂以驚動萬世。若人人慮此,則金湯不足諭其固矣,鉤戟不足諭其強矣,志士仁人不足諭其知矣,何有去國僨家之憂?彼貞婦何為者,顧奮為烈丈夫之所不必為。唉,宜為而有不為,悲夫!
至治間,其邑丞徐端為起石祠,樹碑祠中,以旌其魂焉。余曰:始我見長老言貞婦所從死,不能悲也。後身過其地,見拇血化為石,追念貞婦決死時,旁皇悲傷不能去,豈其魂未泯,尚猶感人邪?嗟乎!匹夫匹婦,顛沛流離,誠能動天如此,夫天豈遠人哉!天豈遠人哉!永嘉李孝光記,亞中大夫紹興路總管兼管內勸農事泰不華書,四明王永仁刻,兼善侍郎遷紹興總管諸公分題作詩餞行,得「清風嶺」,乃為賦清風篇。
康里巙:「清風嶺頭清風起,佳人昔日沉江水。一身義重鴻毛輕,芳名千載清風裏。會稽太守士林英,金榜當年第一名。一郡疲民應有望,定將實惠及蒼生。」右二碑白野狀元篆,子山行草,皆今司馬祭酒在科中時所惠書,刻之精不必論已,獨念達公後來竟以浙東元帥節死於海,不愧貞婦,不負科目。蓋觀公之好尚,亦可以知其人矣。是雖本於公志操之素定,然李先生平日講習之功,子山公朋友期待之切,要亦不為無助云。
○史官以心術為本
信史,古今所稱。歐陽子曰:「有欲書而不得書,有欲書而不敢書。」則遺漏,一也;諱,二也。曾南豐曰:「公以齟齬終,功行不得在史氏記,藉令記之,當時好公者少,史其果可信歟。」則拘於著令,三也;偏私不公,四也。朱子曰:「一時館職,豈盡劉向、揚雄之倫。」則史官之才不足,五也。斯五者,蓋當常有之,固不敢謂無於是乎。信史誠有未足信者矣。雖然,揭文安公嘗論史官不當專尚史才,必以心術為本。而楊文貞公亦云:「天下萬世之事,當以天下萬世之心處之,苟出於私意,無論厚薄,皆當獲罪神明。」然則修史者,又必有揭、楊之心之才而後可。噫!「盡信書不如無書」,斯言其果信矣夫!
○李安成十九首註
祭酒安成李先生於劉履風雅翼常別加注釋,視劉益精焉。嘗見魏瑤縣丞卷子有先生手書十九首註,惜不能全記。其「行行重行行」注曰:「此古詩十九首之一也。劉先生補註云,賢者不得於君,退處遐遠,思而不忍忘,故作是詩。言初離君側之時,已有生別離之悲矣。至於萬里道遠,會面無期,比之物生異方,各隨所處,又安得而不思慕之乎?夫以相去日遠,相思愈瘦,而游子所以不顧還返者,第以陰邪之臣上蔽於君,使賢路不通,猶浮雲之蔽白日也。然我之思君甚底於老,宜何如哉?惟努力加飡飯而已。竊嘗反覆詳玩,以為『行行重行行』者,有遲遲不忍去之意。曰『生別離』者,不當別而別,雖曰生別離,而有死別離之悲之意存焉。『重行行』,其行蓋不遠,至於萬里道阻,會面無期,則君臣之心不相投合,有如胡馬越鳥,南北背馳,相去日遠,相思益深,而不覺其憔悴益甚也。然相思雖深,猶幸君心一悟而召己,及其讒邪之臣蠱惑君心,終以不悟,如浮雲之蔽白日,故長往而不復顧念還返也。中之意猶冀君心悔悟,則其思有時而已,今而君心既不悟,則其思至於老死而後已。吁!忠愛不忘君之情,何其至哉!末二句聊以自寬譬云耳,蓋亦無可奈何之辭也。」
○正統辨
楊廉夫正統辨,誠亦萬世公論。解學士大紳所作元鄉貢進士周君墓表,其言曰:「宋承中華之統三百餘年,致治幾於三代,不幸遼、金二虜,孽牙其間,至元氏遂以夷狄入而代之,誠有天地以來非常之變。然一統者亦幾百年,有不得而廢之者,於是正統之論,益紛紛矣。當元至正中,危素始建言修宋史,而二虜皆有故臣,遂為三史。於時以布衣慨然爭之,不合徑去者,吾家季大父伯中與里人周公以立也,豈非偉男子哉!蓋當是時,得入史館以為至幸,一俛首聽事,即富貴可指日得,而二公不屑也,其視區區之富貴為何如哉!以立所上書萬言,其略曰:遼與本朝不相涉,又其事首已具五代史,雖不論可也。所當論者,宋與金而已。然本朝平金在先而事體輕,平宋在後而事體重。宋之為宋,媲之漢、唐而有光;遼、金之為遼、金,比之元魏而猶歉。或曰,金人嘗甘心於徽、欽,靖康統絕,則金當續矣。臣愚應之曰,周幽王嘗陷犬戎之難,平王東遷,宗國黍離矣;仲尼作春秋,乃明尊周之義,周之統未嘗繇幽王而絕也。晉懷愍亦罹青衣之辱,元帝南渡,神州陸沈矣;朱子述綱目,亦申帝晉之義,晉之統未嘗隨懷愍而遂亡也。聖賢經世立法,正以存天下之大防焉耳。書奏不報。伯中復上書,揭文安公與二公言合,同館皆嚾然以為狂。揭公深是之,而不能主也。嗚呼!是雖一時廢不用,萬世之下,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予謂其言可以佐佑廉夫之說,雖然,豈惟是哉!在元有鉅儒吴文正公,亦曰:「元氏宅土中神,皇主天下,書傳三千年,未有如此者。夷夏之變,豈不明甚矣乎!」我太祖皇帝諭孔氏之詔曰:「吾率中土之士,奉天逐胡,以安中夏。」大哉王言矣!後來吴思庵訥岳武穆褒忠錄序,亦皆是說之輿衛羽翼,世必有是其說而與數書並傳者矣。
○東里寧國府學記
東里集諸廟學記,皆精當,惟晚年所作寧國府一篇可疑。蓋文昌事既不經,而國學制亦無,此獨書之。歐陽文忠公云「不知祭義者,以孔子官立祠祭為尊為榮,為有德之報」,至斥為謬論,而張文昌亦嘗以韓子用事謬誤,以其巍然端坐語不合古祭用主之義也。況宋學士太學碑已言我朝祭木主能革千載夷習矣,而此文乃云「冕服南面以崇報也」,何耶?
○高元之變離騷
離騷經文公先生之手,無遺憾矣。近得一書云變離騷,蓋斷簡也,當竢知者足之。高元之先生變離騷序:騷有九篇:愍畸志,臣薄才,惜來日,感回波,力陳危衷,悲嬋媛,古誦,繹思。變離騷者,汳京高元之之所賦也。風雅之後,離騷為百世詞宗,何為而以變云乎哉?探端於千載之前,而沿流於千載之後,然則非變而求異於騷,將以極其志之所歸,引而達於理義之衷,以障隄頹波之不反也。昔周道中微,小雅盡廢;宣王興滯補弊,明文、武之功業,而大雅復興。褒姒之禍,平王東遷,黍離降為國風,王德夷於邦君,天下無復有雅,然列國之風,達於事變而懷其舊俗。故風雖變,而止乎禮義。逮株林澤陂之後,變風又亡,陵夷至於戰國,文、武之澤既斬,三代禮樂壞,君臣上下之義瀆亂舛逆,邪說姦言之禍糜爛天下。屈原當斯世,正道直行,竭忠盡智,可謂特操之士,而懷、襄之君,昵比羣小,讒佞傾覆之言,慆湮心耳。原信而見疑,忠而被謗,離騷之作,獨能崇同姓之恩,篤君臣之義。憤悱出於思治,不以汙世而二其心也;愁痛發於愛上,不以汙君而韜其賢也。故離騷源流於六義,具體而微,興遠而情逾親,意切而辭不迫。既申之以九章,又重之以九歌、遠遊、天問、大招,而猶不能自已也,其忠厚之心亦至矣。班固乃謂其露才揚己,苟欲求進,甚矣其不知原也!是不察其專為君而無他,迷不知寵之門之意也。顏之推至謂文人常陷輕薄,是惑於固之說,而不體其一篇之中,三致其志之義也。遠遊極黃老之高致,而揚雄乃謂棄由聃之所珍;大招所陳,深規楚俗之敗,而劉勰反以娛酒不廢,謂原志於荒淫,豈騷之果難知哉!王逸於騷,好之篤矣,如謂『夕攬洲之宿莽』,則易之『潛龍勿用』,登崑崙,涉流沙,則禹貢之敷土;『就重華而陳詞』,則臯陶之謀謨,又皆非原之本意。故揚之者或過其實,抑之者多損其真。然自宋玉、賈誼而下,如東方朔、嚴忌、淮南小山、王褒、劉向之徒,皆悲原意,各有纂著,大抵紬繹緒言,相與嗟咏而已,若夫原之微言匿旨,不能有所建明。嗚呼!忠臣義士,殺身成仁,亦云至矣,然猶追琢其辭,申重其意,垂光來葉,待天下後世之心至不薄也,而劉勰猥曰『枚、賈追風以入麗,馬揚沿波而得奇』。『顧盻可以驅辭力,咳唾可以窮文致』。徒欲酌奇玩華,豔溢錙毫,至於扶掖名教,激揚忠蹇之大端,顧鮮及之。如此,則原之本意,又將復亡矣!」
○魏國公臨喪有禮
魏國徐公承宗,貌偉異常,衣冠儒雅,守備南京數年,廉公正直,都人能稱道之。天順庚辰,予入議還,適外舅尚書耿公卒於位。發引之日,早得寒疾臥病,節之寓館。聞是日柩在途,公偕其同事追而及,即下轎從,而諸公皆下轎,徐徐行,幾一里,始復乘轎,送至江濱。時人亦以公臨喪有禮云。
●水東日記卷二十五
歌風臺詩
太清樓特宴記三幅
清和恭靖圖書
俞行之題西湖畫
場屋文字無疵者少
用古人語
謝子蘭辨惑編
袁伯長家世
文丞相子陞
蘇天爵元文類
碑刻撰書人皆非實
唐英衛二公墳制
吴思庵題錢氏畫像
寰宇通志
○歌風臺詩
歌風臺詩多矣,宋張安道云:「落魄劉郎作帝歸,樽前一曲大風詞;才如信越猶葅醢,安用思他猛士為!」近時張光弼亦有七言二十句,不可謂非佳作,然皆未若二絕句蘊藉含蓄,有餘味可咏也。二詩今刻石碑下,詩曰: 【(詩缺)】
○太清樓特宴記三幅
蔡京以章惇入相,卞等左右之,紹聖元年已拜戶部尚書,靖康元年始敗以死。三十三四年間,下毒生民,上禍九重之母子兄弟,卒之敗壞乃事,不勝誅矣。善乎王覿之言曰:「國家安危治亂,係於大臣。今執政八人,而姦邪居半,使一二元老,何以行志?」又莫切乎常安民之言曰:「翰林學士蔡京,姦足以惑衆,辯足以飾非,巧足以移奪人主之視聽,力足以顛倒天下之是非。內結中官,外連朝士,在朝之人,京黨過半,不可不早覺悟而逐之。他日羽翼成就,悔無及矣。」覿言於惇未相十年之前,安民言信於京之竄,蓋三十餘年之後,中間言惇言京者其人猶多,則是當時士論非不公,人品非不易辨也;惟庸君闇主如徽、佶者,朝聰而暮惑,暫疏而即親,既罷而復用,亦末如之何也已,豈可獨諉之京等之姦邪也耶?偶閱舊碑,得徽宗親書太清樓特宴記不完本三幅。此石多在今開封府學牆壁周遭,當時草草打得此,不知尚存他石可完否。按宋史,特宴在政和壬辰,去京之死財十五年,亦萬世之戒也,噫!
太清樓特宴記
「為君難,為臣不易,尚矣。歷選前世,有其君無其臣,或有其臣而其君不足以有為,故君臣難偶,常以千載而一遇。蓋自堯、舜、臯、夔、禹、契、都、俞,賡載莫得而倫,至成湯之於伊尹,高宗之於傅說,文王之于散宜生,後無繼者。若管仲之于齊,蕭曹之于漢,蘇綽之于周,房、杜之于唐,其事功或足以霸,或足以善一時,或起刀筆之吏,寥寥數十世然後有一焉。其功烈之卑無足取法,道之不行,人之不足與明,久矣。朕嗣承先搆,永惟烈考,追述三代,相王安石,創業垂統,方大有為,大勳。」右一。
「踰遠。道之難明,世莫能知,莫能行。朕欲取信流俗,故三黜三已之法度亦再更之。乃用害京者繼其位,使別其賢否,而中外紛然,民怨士懟,財匱力屈,朕亦焦心勞思矣。京復位未幾,巧發奇中,未泯也,故日遣介使往諭旨意,賜予問勞相屬,至如治第建閣,以資燕適,供帳帟幙,以飾其居。若禁蘌果蓏芳葩,遐方底貢新奇,莫不首以頒賚,絡繹於道。偶聞小恙,必親遣國醫面授治狀,往頒良劑。或因美膳,手自調羹分餉。如是之類,月無虛日,日無虛時。又許其子鞗尚朕女孫行衍,聯姻后家,使情義相通,契分結密,不可得而踈。」右二。
「奮于百世之下,斷而行之,迄用有成。凡厥萬事,其視於茲,因筆以詔天下後世。政和甲午六月朔日記。翰林書蓻局鐫字藝學臣嚴奇、睿思殿御前文字外庫鐫字藝學臣徐珣、臣張士亨、待詔臣朱章、臣邢肅、臣張仲文書,待詔臣王公琬、待詔賜緋臣倪士宣、臣封士寧、從義郎臣張士永模刊,睿思殿御前文字外庫祗應武翼郎臣俞邁題寫,通侍大夫臣梁師成、通侍大夫保康軍節度觀察留後臣賈管勾上石。」右三。
○清和恭靖圖書
胡忠安公嘗跋先公遺事卷,予既求夏主事仲昭、夏局使存賢錄過,請公圖書,公用「清和恭靖」圖書畢,戚然言:此先帝賜物也。當時同受賜者,如蜀蹇公、廬陵、建安諸公,猶記建安同年因謂余曰:「子渥恩過矣。何也?伯夷,聖之清;柳下惠,聖之和。兩人百世之師也,吾輩得一可也,而子乃獨兼之耶!」此語蓋在正統十二年,時余初授給事中。今考之圖書,於蹇曰「忠厚寬弘」,廬陵曰「清方貞靖」,建安則「方直剛正」,夏忠靖曰「含弘貞靖」,吴少師則「和敏詳達」云。
○俞行之題西湖畫
清江俞行之,永樂中有能詩盛名,其題清慎警句曰:「夜門無客敢懷金,秋屋有情甘飲水。」惜不多見。近見其題顧師顏西湖畫二幅云:「西湖湖上可憐春,烟柳風花最惱人。羅袖淚乾無好思,畫船歌舞為誰新?」「秋來碧水湛平湖,荷葉菱花取次枯。唯有斷堤殘柳樹,深烟猶瑣亂啼烏。」 【「深烟」,明弘治本作「淡烟」。】
○場屋文字無疵者少
文衡之任亦難矣,語言文字不足以變士習,服士心,誠亦漫浪為之耳。正統四年會試,王抑菴先生主考,第二名張穆,兵馬策,其元卷起語云:「兵所以衛民也,非兵無以安夫民之生;馬所以資兵也,非馬無以足夫兵之用。」會試錄云:「兵以衛民,非兵無以安民生;馬以資兵,非馬無以足兵用。」兩句減去八字,抑菴筆也。自是舉子以造語簡嚴典重為尚。先生前序,嘗為寧王所許,蓋其云:「天之愛人君,莫大乎以賢才遺之。」雖稍變大蘇語,然亦自佳。惜乎「學如不及」,論語義,分截做策,如以六馬作五馬之類,不能無疵。嘗觀場屋文字無疵者絕少,豈亦迫于揭曉,而改訂不及歟。
○用古人語
歐陽公豐樂亭記「仰而望山,俯而聽泉」,用白樂天廬山草堂記「仰觀山,俯聽泉」語。張子野「雲破月來花弄影」,亦用白公三遊洞序「雲破月出」之句。
○謝子蘭辨惑編
毘陵謝子蘭氏辨惑編一書,誠亦闢邪植正,有益于世。其中援經據法,深怪世人惑于淫祀,當矣,乃云自其先人亡後,即以所事神影火之,以其非義之故,此獨惜其有未當耳。春秋毀泉臺之書,君子以為臺之存毀,非安危治亂所繫,雖勿居可也,何必暴揚其失,非之毀之至是耶?子蘭之闢淫祀,先儒成說甚多,正不必此,雖不言可也。愛子蘭者,須削而去之。
○袁伯長家世
四明袁桷伯長,元翰林大手筆也。其先實宋相之後,家世具見清容集。虞文靖公與伯長最厚,其先文獻累見公文字,及元明善之文,文靖送冷敬先序,亦加感歎。伯長卒,其為祭文,尤拳拳焉。袁忠徹家進士忠義錄所述,其先固名族,亦未迨伯長,乃云「伯長之祖與進士求通譜,進士不之許,後伯長因泯其死節事。」夫求通譜者,或為家世不彼若而然,今也不然,通譜果何為耶?況伯長一代名士,泯鄉邦之忠義,謂伯長忍為是耶?凡若此者,吾固不能無疑,不敢因其偏辭,而遂必信之以為實錄也。
○文丞相子陞
頗記一紀聞云:文丞相一子,至元中出仕,行數驛即死,人挽之云:「地下修文同父子,人間讀史各君臣。」其意蓋以王裒不西坐之義責之。蓋王深甫亦嘗以責嵇侍中矣。要之不失為正論也。丞相之子,即元仁宗皇慶中集賢直學士陞,云至元中,誤也。陞仕不二三年,奉使,卒于贛州道中耳。然元文敏公為作神道碑,謂其生也無慊,而死又無憾,銘亦云:「翼翼子服,如不見克。昔也天民,無戾天德;今也帝臣,允繇帝則。彼不達人,小中闚瞰。嘗試大觀,萬物皆蹔。存者奚哀,逝者奚憾。」其說似與挽者之意弗同,覽者詳之。
○蘇天爵元文類
蘇天爵為右司都事時,所類元詩文,名曰國朝文類,凡七十卷,以古賦、騷、詞、樂章、四言詩、五言古詩、樂府歌行、七言古詩、雜言、雜體、五言律詩、七言律詩、五言絕句、七言絕句、詔、赦、冊文、制、奏議、表、箋、箴、銘、頌、贊、碑文、記、序、書、說、題跋、雜著、策問、啟、上梁文、祝文、祭文、哀辭、謚議、行狀、墓誌銘、墓碣、墓表、神道碑、傳為序。元統中監察御史南鄭王理序之。夫有元名人文集,如王百一、閻高唐、姚牧菴、元清河、馬祖常、元好問之焯焯者,今皆無傳,則所以考勝國一代文章之盛,獨賴是編而已。嘗見至正初浙省元刻大字本,有陳旅序,此本則有書坊自增考亭書院記、建陽縣江源復一堂記,并高昌偰氏家傳云。
○碑刻撰書人皆非實
古人好尚多簡而實,後世則繁而偽矣。如碑刻一事,亦可見。漢、魏碑多不著書人姓名,唐碑多書其人,而亦多實,歐、虞、顏、柳、李北海等碑是已。今人詩文尚有偽為他人姓名,若碑志中所題書篆人,則例借名公顯人官■〈御,亍代卩〉姓名,間雖有一二從實者,亦不多見也。近年胡祭酒文,多求蔣廷暉書入刻,東里詩文集序皆出程南雲隸書。吴思庵懲鄉人偽作張宗海修撰之文之故,晚年文字皆自書,今印行祥刑要覽序可考,此意猶為近古。若如予前所記元人金臺集前後序跋之類,悉出名人親筆,則又加少也。
○唐英衛二公墳制
宋元祐中游師雄為陝府轉運判官時,刻石紀唐李英、衛二公墳制,如衛公云贈司徒并州都督,陪葬昭陵之左,墳制如衛霍 【去病冢象祁連山】 故事,起冢象鐵山、積石山以旌殊功。冢為三山之狀,主山與西山迤邐相屬,而東北者勢若斷絕,別為二山,疑其一象積石,一象鐵山也。其高五十五尺,東西七十五步,周圍一百五十四步,神道碑座元無鰲制,規模皆削於英公,未詳其然。蓋英公冢象陰、鐵、烏德鞬山,高七十五尺,東西綿延與衛公同,周圍二百步。有羣峯高下崔嵬之狀。神道碑高二丈二尺,廣五尺八寸五分。鼇座甚偉。乃儀鳳三年高宗御製御書云。吾嘗見姑蘇靈巖山下韓世忠墓穹,碑高□丈有餘。乃知前代於勳臣,其待遇之厚蓋如是也。
○吴思庵題錢氏畫像
吴思庵先生題錢武肅畫像卷云:「昔彥強王先生誌謙齋錢甦墓,稱其先本吴越武肅王後。謙齋之孫宣,予子婿也,一日奉畫像卷求題。抑聞洪武庚戌,我太祖高皇帝將剖券大封功臣,遣使詣台郡,訪唐和陵所賜武肅鐵券,十五世孫尚德捧券及五王像以進,蒙寵遇優渥。已而還其券與像,以禮敦遣而歸,至今藏於其家。此卷畫像十二,前即五王,次則彭城郡公惟演父子,後乃駙馬景臻至玄孫像祖,小傳敍景臻而下五世皆窆于台,則知此像亦出台之族矣。嗚呼!世之葆姓受氏,孰非神明之冑。武肅保障吴越,實季世之事,際茲盛時,無足言者。若謙齋之碩學醇德,覆幬厥後,子子孫孫,止宜積學循理,躬行孝友,勉盡繼繩之實,此諸畫像,惟在什襲珍藏而已。」予嘗觀之,今東南錢氏類多喜宗吴越,而妄冒者屢屢也。先生此跋,首言王立中墓志為錢宣家,以此為其証據也。次考尚德家事,而斷其像之所從來,原其實、明其所自也。乃復繼之以感歎數言,則字字著意矣。意謂凡今之人,要皆古人之後,非有傳承之的,不必遠宗他人,近而求之爾之祖父足矣。而「循理」二字,尤為錢氏對病之藥。蓋錢富室,恒失之奢,失之豪也。近年訟訐者,遂以錢曄自稱,王孫為詞,錢幾至破家。則先生者,不惟其文謹嚴可稱,而其先見之明,亦何可得哉!又嘗見近世文章者流,不考虛實,不察賢否,一惟其人之口與其妄自撰造塗飾之文,是憑是信,作為文章,貽譏于世者,吾見亦多矣,吾不得而徧舉之也。凡若此者,其即思庵先生所謂宵人瞽說非耶?嗚呼!其視先生何如哉!
○寰宇通志
景泰中初修寰宇通志,采事實凡例,一準祝穆方輿勝覽。予竊以為祝氏此書,趙宋偏安之物,不可為法。況此書初為四六設,今欲成盛代混一之書,要須有資軍國,有益勸戒,如地圖道里戶口之類,皆未可闕。必如永樂中志書凡例,而充益之可也。主議者其或未之思乎?近嘗以請於翰林友人,則曰當時亦有以戶口為言者,泰和陳先生執議不從,曰:「此非造黃冊子,何用戶口耶?」後聞此書竟以屢見狀元之名可厭而改為之矣。夫狀元及第,不問賢否,固已不泯,顧其人何如耳;此非科舉錄,何為而詳列進士之名,又何為而一一書狀元?豈惟無識,其亦類乎愚也已。
●水東日記卷二十六
錄諸子論詩序文
于王兩公高致
南京兩法司故事
張泰拒石彪索瓶
江浙文物之盛
岳季方答客語
○錄諸子論詩序文
七言集句詩序:「予嘗欲以唐人七言絕句分為十類,如王建宮詞:『金殿當頭紫閣重,仙人掌上玉芙蓉。太平天子朝元日,五色雲車駕六龍。』『繡幙珠簾窣地垂,微風吹動萬年枝。金籠鸚鵡耽春睡,忘却新教御製詩。』凡此類謂之臺閣。王建林亭『綠樹重陰蓋四隣,蒼苔日厚自無塵。科頭箕踞長松下,白眼看他世上人。』杜牧漢江:『溶溶漾漾白鷗飛,綠凈春深好染衣。南去北來人自老,夕陽長送釣船歸。』凡此類謂之山林。司空圖歸山:『水闊風驚去路危,孤舟欲上更遲遲。鶴羣長繞三珠樹,不借人間一隻騎。』杜牧贈鄭瓘:『廣文遺韻留樗散,鷄犬圖書共一船。自說江湖不歸去,阻風中酒過年年。』此類謂之江湖。岑參送封大夫:『漢將承恩西破戎,捷書先奏未央宮。天子預開麟閣待,秪今誰數貳師功。』『官軍西出過樓蘭,營幙傍臨月窟寒。蒲海曉霜凝馬尾,蔥山夜雪撲旌竿。』此謂之邊塞。杜牧宮詞:『監宮引出暫開門,隨例雖朝不是恩。銀鑰却收金瑣合,月明花落又黃昏。』張籍秋思:『洛陽城裏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此類謂之閨閤。韓翃送齊山人:『舊事仙人白兔公,掉頭歸去又乘風。柴門流水依然在,一路寒山萬木中。』許渾送道士:『賣藥修琹歸去遲,山風吹盡桂花枝。世間甲子須臾事,逢着仙人莫看棋。』此類謂之神仙。李涉開聖寺:『宿雨初收草木濃,羣鴉飛散下堂鐘。長廊無事僧歸院,盡日門前獨看松。』秦系明惠山房:『簷前朝暮雨添花,八十胡僧飯熟麻。入定幾時還出定,不知巢燕污袈裟。』此類謂之僧釋。趙嘏靈岩:『館娃宮畔千年寺,水闊雲多客到稀。聞說春來倍惆悵,百花深處一僧歸。』杜牧秦坑:『竹帛烟消帝業虛,關河空鏁祖龍居。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元來不讀書。』此類謂之懷古。王建玉蕋花:『一樹蘢蔥玉刻成,飄廊點地色輕輕。女冠夜覓香來處,惟見堦前碎月明。』錢起歸雁:『瀟湘何事等閑回,水碧沙明兩岸苔。二十五絃彈夜月,不勝清怨却飛來。』此類謂之體物。 【元闕一類,不知何謂。】 凡此十類,引而伸之,詩之格律槩不越乎此矣。諸體之詩,以此求之,無有出於範圍之外者矣。唐詩世有見本,學者按此成例,自加編較可也。七言律詩篇帙尤繁,今擇其精粹明白,人所傳誦者,亦以十類,括為集句,凡若干首,其未完者,則以同類他詩足之,期於成章而已。予居秘府時,見唐人八百家詩,洪容齋編唐人七言絕句,且一萬首,撐梁柱棟,不暇遍覽,間嘗信手抽閱,其音響節奏亦與今行世者無異,則窮鄉晚進,固不必以未見為多恨也。又有晏窩先生者梅花集句,凡五百首,宋人早朝集句三十餘首,文丞相天祥集杜句亦百餘首。雖其玩物喪志,不為醇儒莊士所稱,然其獵涉弘博,亦可謂至矣。予之所編,非不欲誇多而鬬靡也,鈎玄索隱,已為古人所先,孤陋蹇拙,倦於蒐羅,姑存簡約,冀示久遠,聊以致遠恐泥,藉口掩其不敏之愧,而於初學詩者亦不為無補云。洪武庚申十月既望,翰林典籍迪功佐郎五羊孫蕡仲衍書于西菴。」
律詩類編序:「近代言詩者,率喜唐律五七言,而唐律之名家者,毋慮數十人。以予觀之,大都有四變:其始也,以稍變古體而就聲病,宜立於辭焉爾;其次也,則風氣漸完,而音響亦以之盛,其於辭焉弗論也固宜;又其次也,作者踵繼之,音響寖微,然猶以其出之興致者,成之寄寓也,雖不皆如向之所謂盛者,而猶不專於其辭也;又其次也,則辭日趨工,而音響日益以下也又宜。况於宋氏徒以學識而聲律之,元人徒以意氣而韻調之,則夫其變愈宜其未已也。然則善言詩者,必於其辭其音而觀之焉,而古今之變,不其可論也歟。四明王瑩宗器,喜言律詩者,自唐初以及今人之作,皆博蒐而深味之,乃以十四類為綱,彙編類次,凡若干卷,而五言不與焉。其志良亦勤矣,而於其辭其音,殆必有取乎爾也,是豈不足以傳焉。吾友玉融黃儒亨固為之徵予序其編端,余弗獲讓而為書之,盍以質之知音者觀焉。永樂十三年仲春下澣史官林誌序。」
和唐詩正音序:「襄城楊士弘集唐音行於世,其論次以初唐為始音,盛唐為正音,晚唐為遺響。然初唐尚有六朝氣習,體製未純;盛唐則辭氣混厚,不求奇巧,自然難及;晚唐則有意於奇,語雖艱深,意實短淺。就唐音中此三等之異,就三等中又人自為異,大抵盛名之下無虛士,名之盛者其言工,其餘互有得失。永樂初,嘗見朱中書季寧先生手抄五百家唐詩,凡語意精良者,已傳於世,其不傳者,可略也。今人學唐者,多以三體為法。律詩貴乎敦厚渾融,過巧則失之流麗;絕句則貴乎字少意多,淺近則失之忽略。誦之皆能使人歆動,有風人之體,特所感有淺深邪正之不同耳。吾方致思於其間,將求其善者為之師,而未能窺其奧。監察御史張楷式之學優德贍,心平氣和,將托聲詩以觀己志,摘唐音中律詩絕句盡和之。里生錢昌錄以示余,三復之餘,得其詞意,即予所謂辭氣渾厚,不求奇巧,自然難及者也。上無六朝氣習,下無晚唐流麗,得正音之體製者也。凡予致思而未得者,皆能洞發其奧,蓋以己之志意酧酢盛唐諸名公,雖不能一一模範之,要之自成一家之言,可尚也已。若欲刻意求勝,則不出於自得也。然弄珪玉者必有溫潤之氣,佩椒蘭者必有酷烈之氣,曾謂和唐詩者無唐人之氣習乎?有以予言為不然,更請質之思菴公云。正統二年秋九月九日致仕行在翰林院修撰同修國史事承務郎東吴張洪序。」
我朝詩道之昌,追復古昔,而閩、浙、吴中尤為極盛。若孫西庵,嶺南才子,國初著大名,而林尚默、張宗海,皆近時名士,已上序文三首,亦不可謂為無見。他如蘇平仲以唐音編選未精;王止仲以元遺山鼓吹偏駮之甚,而尤罪趙子昂;若劉子高不取宋詩,而浦陽黃容極非之,容又并楊廉夫、高季迪而疵議之。又有錢塘瞿宗吉則為鼓吹續音,蓋以宋、金、元律詩並稱,至云舉世宗唐,恐未公為言。數子者之言皆行世,必有知詩者明辨而去取之。黃容一文傳者恐不多,茲亦錄之于左。
江雨軒詩序:「理之所在,倚形寓物,必有天機,遇感而動,則氣血者尤焉。鳥之春音,蛩之秋韻,誰使之耶?匹夫匹婦覉臣賤妾之悲忻喜怒,勞逸慘舒,發于歌謠歎詠,皆有感於天機不能已者,而洩其鳴。繇於天理自然之公平易和,正無穿鑿詭怪偏曲之私,足以形是理之妙。先王采聖賢之格言,雅、頌並列,為感善懲惡之具。故詩之作,無不本諸此。然世降末流之異,昔人論虞夏之下,晉魏以上,氣格未相遠也;晉宋顏、謝至唐初,高下雖殊,古法未大變。律詩出後,至于大盛,參以仝、賀、郊、島、元、白之譎怪寒瘦,鄙俚之風興,沿流鬬靡,勁晚唐之論,此何也,蓋諸子才氣豪放,窮思遠索,務求人所未道,以快其高,不知繇其豪放窮思遠索穿鑿之私,遂與古法平易遐矣。至宋蘇文忠公與先文節公,獨宗少陵、謫仙二家之妙,雖不拘拘其似,而其意遠義該,是有蘇、黃並李、杜之稱。當時如臨川、后山諸公,皆傑然無讓古者。至朱子則洞然諸家之短長,其感興等作,日光玉潔,未易論也。何者?一本於理爾。聖人一言以蔽之論,豈非所謂平易和正,足以形是理而已,任高任奇,能外是乎?嗚呼!好惡不同之害,歐陽子不喜杜詩,李泰伯不喜孟子,二子人豪,發言若斯,而評詩者往往以片言隻字斷其一生,以盡棄其所長,是啟效尤之弊甚矣。近世有劉崧者,以一言斷絕宋代,曰宋絕無詩。他姑置之,詩至三百篇至矣,何子夏、毛萇之倫,尚遺所昧,寥寥千五百餘年,至朱子而始明,寧無一見以及崧者?人不短則己不長,言不大則人不駭,欲昡區區之才,無忌憚若是,詬天吠月,固不足與辨。然關於類,至於賊道,不容己者。崧之時,會稽楊維禎、吴中高季迪,皆鳴於詩,其過高者凌厲險怪,痛快者巧中物情,讀之如入寶藏之中,綺羅之筵,駭目適口,視古作槩淡如也,亦其邁逸豪放爾。後之膚學務異之徒,視其佶屈冶媚,激其險淫之心,咀得粕味之一二,廣誦長吟,以誇座客,直欲繇之以盡革古法,乃以嫫姆蹙西施之頞,童稚攘馮婦之臂,句雕字鎪,叫噪贅牙,神頭鬼面,以為新奇,良可嘆也。崑山偶武孟翁以詩一帙示予,曰:『平昔遇有所感,一寓於此,凡若干卷。雖無望於流遠,有孫數輩在故里,願序其端遺之,俾以知吾趨向之勤也。』余閱其命題造語,悲樂不至於傷淫,嘅嘆不深於怨懟,狀物達理,質而不俚,無雕鎪譎怪之病,一本於天機不能自已者而發,不期合古而自合古矣,是則豈惟可遺其諸孫,他日采詩者能棄乎?且為學詩者楷模,何媿也。噫!所謂好惡者,予言若是,特以當崧與慕楊、高之儕,未知其以為何如云也。予恐孩提之習,莫先嫫姆之口,使崧之說行,後生少年,不勝望洋凌躐之患矣;慕楊、高之風競,則古法澌矣。予慍二家之久,幸翁之托,故發其端為序而歸之,以少省人焉。翁曰桓,家居婁江,以江雨名軒,所作故題曰江雨軒藳。近客京都,老病無為,一得於酒,凡所題詠,別見醉吟錄云。歲癸巳浦陽黃容述。」
○于王兩公高致
于節庵公舊居小蘇州巷,與予南北隣,其自河南以大理少卿葬父回,始相識,一再往來。後予亡妻金氏物故,相見即有悼惜語,且慰問兒子輩。適張篠庵書來,云金氏如是賢,有是不幸,宜得名公題語誌之。予亦重其意。竊以為必求墓文,無踰公者,因偕董仲魯謁于朝房,蓋時董又西隣也。公讀行狀既,曰:「嘉木易伐,甘泉易竭,柰何?」不數日,為是年十一月八日德勝門軍馬躪死,予等舉劾,詔原之。是日午,郎中王偉持墓表來還,且云:「少保今日朝退,坐堂上,曰:『科中葉公近日求作一文,不意今日有此事;若稍遲,則俗矣。』即命紙一揮而成。監生凈本呈,僅改定一字,此本是已。」當時皆以高致稱之。又嘗聞叔簡尚寶言,其從兄相與抑庵尚書王公同為庶吉士,一日,內府考文字,楊先出,而王之家僮有問,楊戲曰:「爾家官人作不出文也。」王後頗與相為憾。景泰中,叔簡欲乞王公作相之妻楊節婦傳,而以為疑,不得已請焉。公聞唯唯,次日即答槀。叔簡以知公不深自媿。此亦可見二公者尚有前輩風致云。
○南京兩法司故事
律,凡京官及在外五品以上官有犯,奏聞請旨,不許擅問。今刑部都察院於京官五品以下提問,南京都察院亦然。刑部則又具奏往年南京兩法司曾論此事,云查出永樂中北巡時有留守事宜數條,事多有相因而行,至今不改者,當求得錄之。此亦政體故事也。
○張泰拒石彪索瓶
張泰都督鎮寧夏踰廿年,綽有賢聲。石彪充游擊將軍,巡邊,將至寧夏,有趙縉者,寧夏人,道語彪曰:「都督家一古瓶,可寶也。」彪即為書,仍偽為石亨書,使人索之。張得書不答,既而彪至,以不得瓶故,百方窘辱之,張殊不為意。最後使人要迫之。其子中夜告之曰:「彼時人,何可拒!瓶所直僅百金耳。」張艴然不悅曰:「爾非張泰子矣!吾豈吝百金,顧此瓶吾祖宗所貽,豈可自我為權貴失之?彼總兵能百年,我總兵能百年否耶?」明日,泰稱病不出,子襲官。往時劉征蠻為余道此事甚悉也。
○江浙文物之盛
國朝七十年來,文物之盛,江浙之秀,如王景彰學士、張宗海修撰之文章經術,沈民則兄弟、程南雲之以詞翰筆墨遭際榮遇。醫而能詩如劉原博,方外如劉淵然者,而皆出於南雲,士大夫多誇異之。
○岳季方答客語
岳季方在內閣,不久被黜。有士人告之曰:「先生犯孔子戒矣。」問之云何,則曰:「未信而諫,是也。」季方應之曰:「初,上用我左右,責任教誡甚至,敢不盡心。若子以諫官處我,則恐未然。杜佑旌儒廟碑陰以為秦之儒者不居其位,而是非當世,以自取禍;又引後漢黨錮事,以橫議激訐為戒。是亦士人之見而已耳。夫士風如此,士論如此,尚足與語得失也哉!」
●水東日記卷二十七
姚文公陳希亮碑
李杜器識不同
幼善屬對
虞邵庵三像
高昌王世勳碑
曹濮河水之患
烟墩收貯糧食柴水
糾劾多出上旨
三母俱被榮命
堂上官出自甲科
結銜有一定之序
偏忌不喜甲科
桂孟平六詩
懷來石橋遺址
宣府儒學聖像
于節庵夫婦畫像
史記所載非實
○姚文公陳希亮碑
姚文公燧撰宋太常少卿陳希亮神道碑,其略云:「大德戊戌,燧舟遊湖湘,而陳公元凱方持憲節使湖之南,既求追撰妣夫人李氏埋銘,為粗敍陳、姚同為有虞遺裔矣。後五年,燧持憲節使江之東,而公以總管來蒞建康,馳書請曰:『吾八 【當作七】 世祖宋太常卿公以治平二年卒,葬洛陽,其後子孫以官為家,死不返葬,顧於太常墓失其地所。曾祖少中公訪而得之,筆地之名,與距城幾何里步,以詔後昆,志亦懃哉。會洊罹大兵,終無有能至者,六十餘年矣。 【「六」明弘治作「七」。】 元凱始成其志,如所筆發墓驗之,果得范公鎮所撰志銘,摹以蠟紙,副吾家乘,願為銘樹石以表墓道。』燧受讀之。其先潁川人,唐遷於京兆。廣明中避亂于蜀,家眉之青神。其可系者,瓊生延祿,延祿生贈兵部侍郎顯忠,兵部生希亮,即太常公。太常生京東轉運使忱,轉運生簡州司士參軍揮,司士生金儒林郎灝,儒林生國子監丞克基,國子生耀州三白渠規措使仲謙,規措生皇東平勸農使膺,農使生嘉議大夫建康路總管兼管內勸農事,則元凱也。子敬立。最之凡十二世。
聞者慨息,以為非清風素望之門,孰能完有家乘,得其傳次如是之多哉!燧曰:是足為多乎哉!苟推其世德而上之,之十二世者又十二世而一耳。嘗讀太史公書,至其敍傳於司馬氏受姓所從,上起顓頊,子孫官居功烈文辭,下及其身而止,豈顯親者不嫌自明宜然耶。故燧例之。繇譜,姚氏亦遠本曰黃帝生昌意云云,其自軫至機三十九世,晜弟列者止書其傳,自廣明至治平實百八十七年,以三十年一易世率之,為六世,太常而上四世,其不可推知者二世耳。嗚呼!籍載以來,不隕其世德者,惟獨一門。吾姚氏則自梁高平令可系,而至今者二十有六世,其上則或絕或續,匹夫之家其可少覬哉!嗚呼!亦有甚可感者。古人為誌,納之壤下,必載其世次官勳,用備世變時遷,人有竊發,知為何代大賢君子,揜之不忍及其匶焉,初不預為裔孫克念其祖求徵而謀也。今元凱悼陳氏入蜀中微,太常公始震而耀之,亦其家之鼻祖也。故既發視玄石,而得其真,大封樹之碑,表墓道刻石人獸,如其始窆於三易代八世之後,亦古未聞者。故燧感之且敬焉。推吾遠本三千歲之上,皆有稽於竹帛者,詳次授之,非足止慰元凱,於生死而有知,亦必曰吾同姓表章及此,其庶幾乎孝子不匱,永錫爾類者耶?」
今按希亮即蘇文忠公嘗為其父子作傳陳公弼也。元凱得文公所為文,固已不朽,而其發墓得誌,不亦天地間奇事,曠數百年而難一見哉!吾葉之先,僅有傳家數語,其遺墓則惟自五世祖以下可知,蓋嘗踟躕嘅嘆於茲者屢矣。而吾友夏璣德乾所感亦同於予,嘗就予商確,有發墓求石之言,予未嘗不悲其志意之同,而固有未能之對也已。讀文公之文,感元凱之事,情何如哉!情何如哉!
○李杜器識不同
李、杜詩雖齊名,而器識敻不同。子美之言曰「廟堂知至理,風俗盡還淳」;「舜舉十六相,身尊道何高」;「秦時任商鞅,法令如牛毛」;「用為羲和天道平,用為水土地為厚」。其志意可知。若太白所謂「為君談笑靜胡沙」,又如「調笑可以安儲皇」,此皆何等語也。
○幼善屬對
今駙馬都尉周景文、前監察御史秦顒,耿恒庵尚書所薦士也。聞之恒庵,顒在邑庠年最幼,善屬對,有名御史謂曰:「穎悟聖門稱子貢。」顒即應曰:「聰明彰德說秦顒。」又聞季聰都憲云,御史舉生員,縣官以季聰故教官子對,御史曰:「爾父為人師,有對乎?」答曰:「我君作民主。」大加賞異。華亭李志剛尚書子源初登第,孫桓垂髫見客,客曰:「令尊新進士。」桓對曰:「家祖舊尚書。」桓今為南京□府經歷。所聞如此者甚多,大抵異於人者,從幼不凡也。
○虞邵庵三像
吴江虞拳言家有邵庵三像,其一玉冠竹杖,其一有自書邈乎千載之贊,其一則歸休戴笠圖,有自書四律詩,今道園學古錄、道園遺稿皆無之。其詞曰:「浮雲滿空無所依,高岡獨行來者希。仙人冉冉遺松老,鳴鹿呦呦生草肥。伐木遠聞何處谷,傾筐近得故時薇。山中欲雨霧先合,此日先生戴笠歸。」「南園多竹暑氣微,遊來結屋相因依。掛巾石壁晝霧濕,沐髮池水朝陽晞。頻年車馬踐霜雪,六月裳衣無綌絺。隣翁問舊坐來久,此日先生戴笠歸。」「老去懸車百慮灰,西風獨愛菊花開。田家酒熟邀皆去,茅屋詩成懶更裁。欲及天清餐沆瀣,要觀日出上蓬萊。赤松有約應相待,此日先生戴笠來。」「莫問鄉人駟馬車,老身全不要人扶。雲霄一羽山頭杜,風雨孤村海上蘇。薄命長饞尋積雪,多情破帽落輕烏。莫圍玉帶垂朱紱,此是先生戴笠圖。」
○高昌王世勳碑
高昌王世勳碑,虞雍公敍之詳矣。此碑尚存副,在帖睦兒補化之五世孫宣府前衛指揮使寧家。蓋帖睦兒補化二子,長不答試里嗣,亦都護高昌王尚阿哈也。先忽都公主卒,傳子和賞;次子伯顏不花的斤,字蒼岩,為太常典簿,鮮于樞之甥,官至江東廉訪副使、浙東宣慰使,介立不羣,草書逼真舅氏。和賞嗣亦都護高昌王,鎮甘肅。國朝洪武三年,宋國公西征,全部士馬金印歸附,除和陽衛指揮同知,洪武七年卒,賜葬聚寶門外。子偉字懷英襲職,後調宣府前衛,卒,子永傳。寧云,偉之姑妙光,適莽速者,前廬州宣讓王世子之子,廿五孀居。偉遺腹子,三歲母亡,賴姑以生;寧亦遺腹子云。
○曹濮河水之患
馮昱御史,濮州人。云曹、濮受河水之患極慘,間有發地深數丈,見全骸兩兩臥土炕尚分明者,蓋水至,頃刻間不能避也。又云父老言水多自三年至,如洪武三年,永樂十三年,正統十三年,皆是也。其亦異哉!
○烟墩收貯糧食柴水
景泰三年四月十日,獨石都督孫安奏墩軍言永樂年來每墩有預備餘糧二石,柴水一月,遇警食用,乞如例。金榮襄時為戶部,以未審有無事例,查行宣府守臣,亦云查無見行。近■〈門外充內〉纂修舊冊,內永樂十年七月十二日巳時總兵官武安侯欽奉勅書:「各處烟墩務要增築高厚,於烟墩上收貯五箇月糧食柴薪,並置藥弩於上。就於烟墩傍邊開井,井外包圍烟墩相平,使外面望之只是一箇烟墩,不知其中有井,務要堅厚,勿致坍塌,欽此。」此事與鄧錤交易銀兩事頗類,但墩傍開井一事本難行,至今無能行之者,不知當時武安曾覆請否。
○糾劾多出上旨
山西參議孫敬,前兵科給事中,云天順中,科道糾劾,多出上旨,或召對面諭,且戒以勿泄,賜酒饌而退,亦或賜果核焉。其劾安遠侯柳溥西邊玩寇章,出內府揭帖,蓋閣中人筆也。且云上或先扣問茲事可否舉劾,英皇之盛德其至矣哉。
○三母俱被榮命
國朝定制,母止封兩人。正統中曹文襄公陳情,乞封前母,詔從之,不為後例。景泰七年冬,盛亦冒昧自陳,蒙恩得封前母。天順改元四月二十七日,命下,今上龍飛,為天順八年,是年八月,盛自東廣赴闕。時僉都御史已逾二考,吏部以聞,而先母淑人、今老母太淑人復俱被榮命。聞之得封前母者甚少,而封母三人者尤少,如鄒侍郎幹等皆未得如願。噫!上之德如此,盛何以為報也。
○堂上官出自甲科
近年論兩京堂上官出自甲科者,以宣德五年為最,次則正統七年,五年至尚書者楊寧江淵薛希璉蕭維禎□□□□尤未若七年則今姚尚書白尚書王尚書一時聯官,尤為罕見也。
○結銜有一定之序
故事,朝官結銜皆有一定之序,近年有初拜一品即書光祿之銜,且云掌文淵閣事。夫文淵供事始於文皇,當時無此名,且閣在御府大內,非人臣所可掌也。又有三品官,以繇從二品外陞書進通奉大夫者,予皆不知其為何說也。閣老三楊先生止書同知經筵事,以知經筵屬英國,蓋亦崇尚勳德之義,今亦異矣。
○偏忌不喜甲科
人性好惡偏忌,雖中人以上不能變。石璞太保、寇莊愍左憲、年尚書富,皆一時顯官重任。三人皆不繇甲科,皆不喜進士。石在工部,遇觀政進士如無人。郎中龐勝言,年尚書一日越常規於考滿主事三人各考論一道,稍劣者輒叱曰:「爾進士為此文耶!」展毓御史亦云寇公考進士,問刑者詬駡不已,至屢有撻辱,而遇監生,則每溫言改容導之。因念楊文貞公布衣教職,官至帝師,且擅當時文柄,而其於進士科第,其稱豔夸道,蓋拳拳然,世傳其詩文可考也。信乎人之材量器識不能同也。
○桂孟平六詩
睦人桂衡孟平,錢塘儒學修業齋訓導,遷山東,轉谷府奉祠,後卒于長沙。予嘗得其詩文手稿一帙,皆紙背也,蓋洪武二十年在錢塘學館所作。其正則其學者日課題目,製作字畫,皆有可觀。予既幸其稿之遇予,而又懼夫久而逸也,命萬全訓導張升選得六篇焉。其送王惟中代屠先生云:「秋來忽得桂衡書,又報王郎去聽除。若有鄉情須記我,便生官況也從渠。山中歲月三逢雁,客裏饔飡兩饌魚。此去上林方較獵,要圖奏賦識相如。」其蘇李泣別云:「我生自恨不如死,君死誰知更得生。十九年前今日淚,都無一滴為功名。」送孫性初主簿興化云:「新柳色未勻,北郭鐙盡試。買舟吴山驛,送子為貢士。楊柳陰滿地,荷葉大如錢。送子浙江亭,去作閩中官。為士必作官,未有如子快。讀書取青紫,信若俯拾芥。雖繇讀書力,亦荷明主恩。子尚夙夜思,何以答至尊。惟皇有大誥,善惡靡不載。善者子當師,惡者子當戒。恭惟大誥言,昭若日月懸。為民父母者,不出於此編。子能遵守之,萬無一不濟。豈惟免疵癘,亦可長富貴。父母願子安,師友願子賢。子有萬金書,到任及早傳。」其九日陪陳廣文貢有道游伏龍岡新庵云:「久客思歸未賜環,登高且上鳳凰山。空將青眼看重九,不見黃花露一班。老境更從天卜健,僧房常許客偷閑。廣文不是無官舍,那得清幽似此間。」其春暮云:「忍將愁眼看韶華,桃李無言日自斜。晚白菜肥蠶出火,冬青花落燕成家。歸田誰復如賓饁,入室今惟對影嗟。無可奈何聊且睡,不勞春夢繞天涯。」 【時孟平喪偶。】 其雲濤軒云:「高臺圖畫自天開,下有軒居亦壯哉。雲氣四時多似雨,濤聲八月大如雷。直看槎泝天潢去,莫遣舟來雪夜回。擬待他年具輕檝,中流小試濟川才。」其安節堂云:「晚節何繇得此安,阿兒能孝母心寬。蝤蛑曉饌來江浦,絡緯秋聲上井闌。松柏耐于花易過,衣裳偏是綵宜看。登堂為爾歌眉壽,春酒香濃奈子丹。」
○懷來石橋遺址
今懷來城東南舊石橋遺址,壞柱猶存。聞之故老云,橋前元所建,甚宏壯,欄楯狀刻虎形,俗因名五虎橋,又名白虎橋。洪武中,文皇帝兵北出道此,厭其名,即命毀之。今城隍甃築,皆是物也。又聞如狼山,如土墓、猪窩等處,當時皆不駐營,居人多能言其事云。
○宣府儒學聖像
宣府儒學聖人土像,初譚總戎以銀帛作心臟之屬,不久盜穴其背而去,後易以錫,最後惟易以帛,而莫不然,蓋今凡五易矣,未可止也。因悟古人作主之意, 【「悟」原作「語」,據明弘治本改。】 無論其他,即此一事,亦足知其可行而無弊也。嘗見兵後復守獨石等八城,人家瓦屋中脊無不斷裂,蓋流俗,凡建宅第中,脊中或置銀錢故也。又凡厚葬,墓園多遭盜發之慘,蓋亦是耳,可不戒哉。
國初孔廟、城隍皆木主,今雖太學,亦皆以像塑為常,不知其自何時始也。豈亦流俗傳訛,襲弊而然乎?頗聞廣州城隍廟舊設木主,景泰中太子太保左都御史今冢宰王公易塑像云。
○于節庵夫婦畫像
于節庵養子于康,頗好聚圖畫。天順中自邊宥還,將以節庵柩歸葬于鄉。一日無聊中坐裱褙巷人家,見賣畫人負數軸來,呼而取觀之,則兩軸者節庵夫婦畫像也,納微價而得之。初,節庵家圖畫皆被籍,自分不可得矣。蓋同時籍入者,太監盧永後被旨宥免,籍物皆給還,兩畫像乃誤給還盧氏物也。若于氏有此事,不亦一奇幸哉。張郎中座中言如此。
○史記所載非實
史記所載,如紂囚西伯於羑里,閎夭求美女文馬奇怪物以獻,乃赦西伯,又云西伯陰行善,此類甚多。嘗以為閎夭事未必實,陰字未必當。此史遷之所以為史遷,去六經遠矣。
●水東日記卷二十八
楊文貞敍譜至多
文章正宗敍論
許文宗交吴閑閑
許中丞舊第
殺虎及射野豕法
舊碑石
前元加封孔子制碑
論興安
禽聲類人言
禀受厚薄
○楊文貞敍譜至多
廬陵胡文穆公、楊文貞公兩人同被文皇館閣之命,一時文譽,固有定價。然文穆頗厭為人序譜,以其多牽合不實也。文貞平生所敍譜幾五十餘家,自昔文人序譜,蓋莫盛於斯。文穆之嚴近於義,文貞之厚近於仁,然文貞文與位稱,享有高壽,而亦丁夫承平熙洽之時,士大夫皆惇本務禮,此亦可為世道之幸,而彼自薄者,則又在所不足議焉。
○文章正宗敍論
文章正宗,西山謂:
「正宗云者,以後世文辭之多變,欲學者識其源流之正也。自昔集錄文章者衆矣,若杜預、摯虞諸家,往往湮沒弗傳,今行於世者,惟梁昭明文選、姚鉉文粹而已。繇今視之,二書所錄,果皆得源流之正乎?夫士之於學,所以窮理而致用也。文雖學之一事,要亦不外乎此。故今所輯,以明義理、切世用為主,其體本乎古,其指近乎經者,然後取焉;否則辭雖工,亦不錄。其目凡四,曰辭命,曰議論,曰敍事,曰詩賦,今凡二十餘卷云。紹定執除之歲,正月甲申,學易齋書。
辭命 按周官太祝作六辭以通上下,親疏遠,近曰辭, 【鄭氏曰辭謂辭令。】 曰命, 【謂裨諶草創之命。】 曰誥, 【謂康誥、盤庚之屬。】 曰會, 【謂胥命于蒲之命。】 曰禱, 【謂如衛太子戰禱。】 曰誄, 【謂如哀公誄孔子之誄。】 內史凡命諸侯及孤卿大夫則策命之。 【策謂以簡策書王命。】 御史掌贊書。 【若今尚書作詔文。】 質諸先儒注釋之說,則辭命以下皆王言也,太祝以下掌為之辭,則所謂代言者也。以書考之,其可見者有三:一曰誥,以之播告四方,湯誥、盤庚、大誥、多士、多方、康王之誥是也;二曰誓,以之行師誓衆,甘誓、泰誓、牧誓、費誓、秦誓是也;三曰命,以之封國命官,微子、蔡仲、君陳、畢命、君牙、冏命、呂刑、文侯之命是也。他皆無傳焉。意者王言之重,惟此三者,故聖人錄之以示訓乎?漢世有制,有詔,有冊,有璽書,其名雖殊,要皆王言也。文章之施於朝廷,布之天下者,莫此為重,故今以為編之首。書之諸篇,聖人筆之為經,不當與後世文辭同錄。獨取春秋內外傳所載周天子諭告諸侯之辭,列國往來應對之辭,下至兩漢詔冊而止,蓋魏晉以降,文辭猥下,無復深純溫厚之指。至偶儷之作興,而去古益遠矣。學者欲知王言之體,當以書之誥誓命為祖,而參之以此編,則所謂正宗者,庶乎其可識矣。
議論 按議論之文,初無定體,都俞吁咈,發于君臣會聚之間,語言問答,見于師友切磋之際,與凡秉筆而書、締思而作者皆是也。大抵以六經、語、孟為祖,而書之大禹、臯陶、益稷、仲虺之誥、伊訓、太甲、咸有一德、說命、高宗肜日、旅獒、召誥、無逸、立政,則正告君之體,學者所當取法。然聖賢大訓,不當與後之作者同錄,今獨取春秋內外傳所載諫諍論說之辭,先漢以後諸臣所上書疏封事之屬,以為議論之首。他所纂述,或發明義理,或敷析治道,或褒貶人物,以次而列焉。書記往來,雖不關大體,而其文卓然為世膾炙者,亦綴其末。學者之議論,一以聖賢為準的,則反正之評,詭道之辯,不得而惑,其文辭之法度,又必本之此編,則華實相副,彬彬乎可觀矣。
敍事 按敍事起於古史官,其體有二,有紀一代之始終者,書之堯典、舜典與春秋之經是也,後世本紀似之;有紀一事之始終者,禹貢、武成、金縢、顧命是也,後世志記之屬似之。又有紀一人之始終者,則先秦蓋未之有,昉於漢司馬氏,後之碑誌事狀之屬似之。今于書之諸篇,與史之紀傳皆不復錄,獨取左氏、史、漢敍事之尤可喜者,與後世記序傳誌之典則簡嚴者,以為作文之式。若夫有志於史筆者,自當深求春秋大義,而參之以遷、固諸書,非此所能該也。
詩賦 按古者有詩,自虞賡歌夏五子之歌始,而備於孔子所定三百五篇;若楚辭,則又詩之變而賦之祖也。朱文公嘗言古今之詩凡有三變,蓋自書傳所記虞夏以來,下及漢魏,自為一等;自晉宋間顏、謝以後,下及唐初,自為一等;自沈、宋以後定著律詩,下及今日,又為一等。然自唐初以前,其為詩者,固有高下,而法猶未變,至律詩出而後詩之古法始皆大變矣。故嘗欲抄取經史諸書所載韻語,下及文選古詩,以盡乎郭景純、陶淵明之作,自為一編,而附于三百篇、楚辭之後,以為詩之根本準則。又于其下二等之中擇其近于古者,各為一編,以為之羽翼輿衛。其不合者則悉去之,不使其接于胸次,要使方寸之中,無一字世俗語言意思,則其為詩,不期于高遠而自高遠矣。今惟虞夏一歌與三百五篇不錄外,自餘皆以文公之言為準,而拔其尤者列之此編。律詩雖工,亦不得與。若箴、銘、頌、贊、郊廟、樂歌、琴操,皆詩之屬,間亦採摘一二,以附其間。至於辭賦,則有文公集註楚辭後語,今亦不錄。或曰,此編以明義理為主,後世之詩,其有之乎?曰,三百五篇之詩,其正言義理者蓋無幾,而諷詠之間,悠然得其性情之正,即所謂義理也。後世之作,雖未可同日而語,然其間興寄高遠,讀之使人忘寵辱,去係吝,翛然有自得之趣,而於君親臣子大義亦時有發焉。其為性情心術之助,反有過於他文者,蓋不必顯言性命而後為關于義理也。讀者以是求之,斯得之矣。」
此書今二十四卷,一卷辭命一,二卷、三卷辭命二,其四卷至十五卷議論一之十,若十六卷至二十一卷皆敍事,二十二上下卷以至二十三、二十四卷則皆詩也。其文春秋傳、史、漢之外,所取韓、柳二大家為多。詩自書、傳所載古辭康衢謠以及黃鵠紫芝歌外,則古詩、蘇、李、班婕妤、魏武帝、文帝、王仲宣、曹子建、劉公幹、阮嗣宗、嵇叔夜、左太冲、張茂先、傅休奕、張孟陽、束廣微、孫子荊、陸士衡、劉越石、郭景純、陶靖節、謝靈運、顏延年、鮑明遠、謝玄暉、沈休文、陳伯玉、李太白、杜子美、韋蘇州、柳子厚、韓退之而已,其嚴如此。
○許文宗交吴閑閑
古人託交方外,固多有之。夫士生兩間,可事可友大夫士之賢者亦多矣,奚方外哉?要亦有說。元御史中丞、中書左丞許文忠公,交遊滿天下,而獨于吴閑閑最厚。公自政府得請歸,閑閑遺以雲林小影曰:「我不能去,以我像行,是從公于邁也。」後公赴召入京,閑閑即率其徒治具相勞旅館中。公既陛見將歸,造閑閑,不告以故,但酒至為引滿。閑閑曰:「快意若是,豈欲去而留別耶?」公明日遂行。大抵相識非難,相知為難,而知己為尤難耳。所以古之人有甚不得已者,至欲以麋鹿為友,以草木為友,豈非有激而云然。則使與之而得人,惡可以其方外而遂已耶?
用記許公二詩,云中書久病得請將歸吴閑閑大宗師亦有疾以其像為贈云代彼陪行焚香對之作此以謝:「宵人本是山澤臞,涉世政坐饑寒敺。五年黃閣事何補,種種老病叢孱軀。灤京歸來十浹日,藥裹不可離須臾。平生結客半寰宇,未免操瑟從齊竽。可人底事期不來,承慶堂深誰敢呼。邇來亦復詩作崇,清減益見風標孤。杜門却掃難折簡,豈意惠然來畫圖。相看一笑但臆對,妙契未許巵言■〈〈奭,目代百〉斗〉。清水寒玉照林表,和氣春風生坐隅。齋居頓覺俗氣遠,高致已逼沉疴蘇。我方歸思劇迅矢,公自有分居方壺。過從此去計必少,夢中道路多縈紆。便當卷奉江湖去,願得始終如蟨驉。」小樓對閑閑宗師像因次舊韻寄之:「鼎食不解肥我臞,多病亦為山林敺。巾車孤舟任所適,何往不可容微軀。莫言五十未為老,縱有七十來須臾。今年兩耳得差勝,飽聽萬籟吹笙竽。閑人多事迫詩債,野老敗興時招呼。小樓今日好風色,目斷天末冥鴻孤。一時幽興豈容負,況對蓬島神仙圖。篆烟凝坐共心賞,盡醉更把空尊■〈〈奭,目代百〉斗〉。懷人未免有芥蔕,處世已覺無廉隅。分江小鼎煑粟粒,誅茅別墅營屠蘇。遠山但藉一枝杖,中流誰辨千金壺。菊籬秋香晚未減,松窗月色寒相紆。我行不武分歛迹,安得甘草資蛩驉。」
○許中丞舊第
中書舍人王暕嘗謂予言,少師楊公東華鐵獅子舊宅,是元許有壬中丞之第,云云。因貽書叔簡尚寶,求其詳,答書云:「先高祖景行待制為許公同年進士,高祖致政入京時,館于許。聞之先公云,西小廳內粉壁上有高祖所題數字,壁久湮滅,亦不知為何字。而許公曾差廣東買馬,路經泰和,則主於寒家,即今學後所住之屋,是其遺址。蓋是時高祖休致在家,與盤桓者數日,今本縣儒學大門所刻『道義之門』四大字,即其時許公親書也。」近得太僕丞安陽許顒所寄圭塘小稿,後見海昌朱永年之子禋識云:「幼曾聞少師公言,吾私第前元許中丞故宅也。昔吾曾祖待制公嘗留題壁間,至今墨痕猶在。」又曰「許公文稿,亂後散失略盡,吾亦頗存其數帙」等語。好問簡討書云,顒字孟敬,同年進士也,嘗為安平令,有政績,陞今官,求作圭塘稿序,而云圭塘卷子諸名公墨蹟文及有壬登科錄具存其家。 【「文」字上明弘治本有「詩」字,似是。】 孟敬又言先公至正集一百卷,遺失久矣,聞少師嘗收有,嘗就叔簡少卿求之。少卿云書籍在泰和,許集有無,未可知也。
○殺虎及射野豕法
帥府茶會,言及殺虎云:虎骨之異,雖咫尺淺草能身伏不露,及其虓然作聲,則巍然大矣。殺虎法,當用三支鎗。虎撲人,性勁,必及中鎗即殺者上格,退次之,左右鎗既接,可殺也。又聞野豕力雄甚,牙一觸馬腹即潰。其尤老者,恒身漬松脂,眠以砂石,為自衛之計,鎗不能入也。中官海壽,射生有名,無不應弦倒。一日,得老豕,矢着輒火迸,數矢不入。一老胡教之,云令數卒隨之,作呵喝聲,豕必昂首聽,頷下着矢,彼必倒地,尾後更着矢,斯仆矣。已而果如其言。
○舊碑石
宣府廟學記、彌陀寺碑二文,皆出東里楊公,廟學碑尤偉,螭刻頗工。蓋二石皆古墓舊石,其舊文莫能記也。因訪姚文公所銘浙西廉訪副使宣德府人潘澤民墓碑而知之。古詩云「後人重取書年月」,又云「知作誰家柱下石」,又云「留與田家夜搗衣」,觀是碑,詠是詩,不自知其感嘆之至矣。嘗聞阮安督工建太學時,悉取前元進士碑,磨去刻字,置之隙地。今三年一立石,皆此物也。若新建廟學之碑,則即程鉅夫國子學先聖廟碑石,而又屬之鉅夫裔孫南雲書之,當時亦以為非偶然之故也。
○前元加封孔子制碑
天順四年,盛自兩廣入議。八月日,上有事西壇,忝扈從。衆皆盛服候駕,劉祭酒崇益倐就前班偶閣老李公語,退而見告曰:「太學有前元時加封孔子制碑,臥草間,欲具奏重立門下,適請于李公;公言此立則可耳,何用奏?」崇益故有僚舊之好,盛因復之曰:「此前代所立,若建學時因而不改,可也。今國子監建自我朝,已有御製碑矣,一旦遽立前代詔旨,未宜。若具奏重立,恐亦未當。況加封諸制已有史傳,聖道重輕,初不繫此,須更商量。」後竟不知此事如何。秀才朱佐偶及之,乃知兩碑者既立而復仆矣,秀才亦不能悉其如何也。
○論興安
予嘗謂己巳北狩一事,大臣中持論不同,本明白可知,而或隱或見。予頗自負,以為獨知之真,內惟興安一人,似昧報施,以其全首領死牖下也。今日偶王暕舍人語,頗不合。暕之言曰:「當時內非興安,外非于少保等持論之堅,必與虜絕,以愧之激之,則天旋地轉,不可得也。」雖亦主一說,終非正論。予略與之辯,暕笑曰:「興安受佛戒,遺命化沉香龕子,粉其骨,作浮圖充供。此豈其報歟?」
○禽聲類人言
汴洛深山中多亂禽,其聲多類人言。一鳥云「兒回來,孃家炒麻誰知來。」土人以為昔人有繼母,偏愛己子者,以生麻子授己子,熟麻子授前妻之子,囑之曰:「植麻生者得歸家。」二子不知其謀。中途幼子嗜食熟麻子,遂彼此相易,繇是其己子誤植熟麻子,不得歸。母思之至死,化為此鳥,呼其子云。其他類此者多不可勝數,要皆好事者託事警世之意,亦如所謂「提葫蘆」、「脫布袴」之類耳。
○禀受厚薄
軍醫范真言鎮守太監蠡縣栢玉、巡撫右副都御史祥符王宇兩人,貌皆豐厚,而所禀實異。每治疾,欲宣洩,王服大黃三分即一二行不止,若栢則須一兩重,纔行也。不同如此。後栢之壽七十餘,王僅及中壽,豈亦繇禀受有厚薄而然歟?
●水東日記卷二十九
六科舊僚題名
○六科舊僚題名
六科舊僚題名。余忝科名,承乏侍近者,幾六載。壬申之夏,始有出參藩政之行,俯仰今昔,又十四五年于茲。年間見予舊所稿六科題名一通,從而觀之,蓋豪傑之士,用世之才,籍籍有聞者,比比皆然,顧予小子,庸庸碌碌,不能無愧,而龍去鼎湖,則又不能無悲嘅焉者。於是以其字稱、邑里、初升官位,近據旁求,略加增注,謹錄置冊中,亦以識一時遭際之榮,海內交遊之盛,有如此爾。又安知他日不有子孫世講於斯者乎?賤氏名在蘇嵩縣霖之下,劉安福珷之上,今不書。且兵科先吏科者,蓋題名予所為也。成化丙戌春三月上日,中議大夫、贊治尹、都察院左僉都御史、前承事郎、兵科都給事中崑山葉盛識。
兵科
李春 景陽 無為
陝西左參議
蔣性中 用和 上海 左
江西右參議
婁昇 孟高 湘潭
黃仕儁 廷臣 富順 右
南京太僕寺少卿
唐世良 武進
浙江右參議
姚銑 孟聲 都
蘇霖 濟民 嵩縣 左 都
山東參政
劉珷 次珣 安福
廣西僉事
孫祥 廷瑞 大同
右副都御史
覃浩 志廣 安陸
南京工部右侍郎
豐慶 文慶 鄞縣
河南右參議
王宣 明理 淇縣 左
四川左參政
王鉉 宗鼐 上虞 右 都
河南參議
錢澍 民望 金壇
長沙府知府
谷茂 秀實 簡縣
貴州參議
李英 尚賢 合州
貴州參議
劉清 廉夫 滁州
刑部右侍郎
方輔 廷臣 淳安
江西參議
張海 朝宗 錦衣
饒州府知府
嚴誠 克誠 京山
鄭林 伯森 常山
劉彝 惇倫 安福
廣平府知府
吏科
孟鑑 克明 博野 都
戶部右侍郎
姚夔 大章 桐廬
南京刑部右侍郎
包良佐 克忠 蘭溪
張固 公正 新喻 都
大理寺右少卿
翟敬 致恭 大興
大僕寺右少卿
張讓 孟謙 當塗 都
程信 彥實 河間 左
山東右參政
王汝霖 民望 崑山
河南左參議
喬毅 志弘 樂平 右 都
大理寺寺丞
李讚 公美 山陽 左 都
山東右參政
毛玉 良器 武進
王芳 宇直 金溪
潘榮 遵用 龍溪 右 都
楊瓚 廷器 壽張 都
陝西右參議
蕭斌 德宜 朝邑 左 都
通政司左通政
戶科
李素 尚文 安邑 都
光祿寺少卿
錢奐 文昭 鄞縣
廣西左參政
馬顯 文明 廣平 都
河東鹽運使
劉福 慶之 益都
陝西參議
王庾 仲京 江夏
山西右參政
李侃 希正 東安 左 都
詹事府府丞
錢森 廷茂 慈溪
雲南參議
王竑 公度 河州
右僉都御史
莊敏 晉江
雷州府知府
陳厚 宜載 清江
何陞 文達 淳安 都
河南參議
李錫 祐之 臨清
陝西左參議
成章 文達 景州 都
經歷
高崇 惟志 金鄉
浙江參議
白瑩 樂昌
潘本愚 博羅
興化府知府
楊學 文斅 江津
山西參議
禮科
章瑾 用欽 會稽 都
禮部右侍郎
余忭 士悅 奉化
府知府
王詔 伯宣 衡陽 右 都
通政司參議
劉綱 建紀 禹城 都
陝西參議
于泰 文達 陵縣 左
山西右參議
金達 復顯 鄞縣 都
長蘆鹽運使
李春 遇時 章丘 左 都
光祿寺少卿
李實 孟誠 合州 都
兵部右侍郎
張聰 士敏 陽曲
鈞州判官
張軾 子敬 瀘州
雲南參政
陳謨 嘉言 安仁 左 右
東平州判官
楊穟 景實 咸寧
通政司參議
丁本 弘道 嶧陽
福建參議
江玭 用良 錢塘
山東參議
劉觀 尚賓 武進
湖廣參議
刑科
劉孚 誠之 泰和
廣東僉事
祝顥 維清 長洲
山西左參議
宋儒 宗魯 鄞縣
江西僉事
鮑輝 叔大 平陽
王復 初陽 固安
通政司右參議
王理 淑庸 安福
四川參議
林聰 季聰 寧德 都
司直郎
王鎮 景安 濟寧 左 都
經歷
曹凱 宗原 益都 右
浙江參政
洪本昌 景隆 池州
湖廣僉事
劉璉 宗器 宛平
光祿寺少卿
劉益 崇益 吉水
湖廣右參議
徐正 惟中 吴江
司馬恂 伯如 山陰
洗馬
尹旻 同仁 歷城
通政司參議
劉洙 東周 貴溪
應天府府丞
羅晟 公亮 臨安
河南僉事
姚旭 景陽 桐城
判官
徐安行 允端 永嘉
工科
李震 用初 大興
南京通政司左參議
尚達 兼達 東平
陳宜 公宜 泰和
應天府府丞
張瀾 遂本 瀘州
興化府知府
張文質 允中 昌黎 都
通政司參議
路璧 斐資 安福
雲南參政
張敏 時敏 宛平
工部右侍郎
奚倫 守常 宣城
國盛 永盛 淄川 左
通政司通政
王讓 克讓 宛平 右 都
湖廣參政
曹鼐 萬鎰 寧晉
平樂府通判
霍榮 文華 盩厔
孫昱 廷昭 濟寧 左
山西參議
黃暉 建昌
廣西僉事